這是伍迪自己試了有效的一種抓蚯蚓方法。
抓蚯蚓來做甚麼?當然是隨人自便,但是伍迪希望,雖然可能也是白講,若是原本不知道這個方法的朋友,在這裡看到了,請不要拿去釣魚,或者純粹只是好玩試一試,然後任蚯蚓在地面掙扎死掉...或者是其他伍迪沒想到,但是會令蚯蚓受傷乃至死亡的用處上。
畢竟,這個世界,人可能太多了,而蚯蚓,恐怕太少了!
方寸間,法地天道自然。
只花了幾張故紙,就想養十方淨土。
心寬悠遊泥塗,閒來將劫灰盡埋藏。
始悟天生萬物有其理,良莠豈由我分說?
神遊九萬里上下,縱橫五千年古今。
尚在個不動如山處,耕八識田,養點善根。
人間難尋立錐所,權且無地自為農。
這是伍迪自己試了有效的一種抓蚯蚓方法。
抓蚯蚓來做甚麼?當然是隨人自便,但是伍迪希望,雖然可能也是白講,若是原本不知道這個方法的朋友,在這裡看到了,請不要拿去釣魚,或者純粹只是好玩試一試,然後任蚯蚓在地面掙扎死掉...或者是其他伍迪沒想到,但是會令蚯蚓受傷乃至死亡的用處上。
畢竟,這個世界,人可能太多了,而蚯蚓,恐怕太少了!
照片照得不好,一點點布局意境都沒有!
可是重點倒是照到了...它藉著人家屋簷堆積的一點點土,就逕自舒展開來,不只生根長葉,它還要開花!
花開,只是為了它自己,可不是為了讓人賞的。
就算被說孤芳自賞也好,總之時序對了,它就要綻放...
想要看花,除非你眼中還有餘裕,去看看身邊左近的世界。
打那屋簷下川流不息的人,大約是因名來利往,太過吸人眼球。竟無人會發現頭頂三呎之處,雖是雜花,也奮力飆射出它的美麗。
伍迪覺得,堆肥跟做菜間,有驚人的相似之處。不同的是,菜是給人吃的;堆肥是給植物吃的。
不管做菜或堆肥,都要嚴選素材,人吃的選有機卡好,植物吃的也最好別有農藥重金屬殘留;都要講究步驟火候,相對於做菜分蒸炒煮炸等技法,堆肥也有好氧、厭氧、蚯蚓堆肥等不同;還有個相同之處是,沒有誰開始不失敗,但是常做多做,也挺少人不能成功!
美國開拓史上,有個傳奇性的人物,叫蘋果佬Johnny。他的傳說很多,比較浪漫的版本,是說蘋果佬駕著輛篷車,浪跡於美國大西部。他的車上永遠有一桶蘋果,他就沿路吃蘋果,然後將果核丟在路旁。現在美國的野生蘋果,多半就是蘋果佬啃剩的蘋果核的子孫。
其他還有好幾個版本。但是蘋果佬的傳說,終歸是圍繞著一個核心:就是憑Johnny一己之力,改變了美洲大地的樣貌。
在博客來發現了一本新上架的原文書<The Biochar Solution: Carbon Farming and Climate Change>。書名直譯為中文,大約是<生物炭解決方案:碳農業與氣候變遷>
看了書名,再上Amazon上看了一下供人試讀的內文。很顯然,在贊成與反對生物炭間,作者選擇了贊成的那一邊。
其實這不算什麼大發現,從某個意義上看,其實它本來就是大自然顯露在我們眼前的智慧,只是人類眼睛被矇上了,沒有察覺。
話說有一回,看烹飪節目,聽到蔡季芳老師傳授的小撇步:如果怕煮出來的紅豆不會鬆軟的話,可以將泡過水的紅豆,拿到冰箱去冷凍後再煮開始的。
伍迪開始把眼光投注在「土地」時,因為懶,所以看到號稱以「無」為本的福岡正信先生的「一根稻草的革命」,光看前言,就看到鼓掌。
天底下,還有比甚麼都不做的農法,更合乎懶倒掉渣(香港朋友送給我的評語,實則我自評是「懶得掉渣」,也就是連掉渣都懶)的伍迪嗎?
家附近,有個社區公園。
說是個公園,但是從伍迪臥室看出去,只看的見顆茂密的大樹,擋住了公園的大部分,其他的就是樹根周邊光禿禿的土地。
別被誤導了,以為是個乏善可陳的公園。其實從其他的角度,還是可以見到它花團錦簇的一面。
就一個社區公園而言,品味並不特別高,但也不算特別壞。恰如其分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