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11月26日

冰凍,堆肥(或養蚯蚓)的小撇步

其實這不算什麼大發現,從某個意義上看,其實它本來就是大自然顯露在我們眼前的智慧,只是人類眼睛被矇上了,沒有察覺。

話說有一回,看烹飪節目,聽到蔡季芳老師傳授的小撇步:如果怕煮出來的紅豆不會鬆軟的話,可以將泡過水的紅豆,拿到冰箱去冷凍後再煮開始的。

一開始我也沒放心上,誰知過沒兩天,在網路上看到zfang老師的zfang の 科學小玩意上,提到把蘋果拿去冰凍再解凍,那任誰也可以像電影裡的大力士一樣,用手捏爆蘋果,弄得汁液淋漓。

其中原理,伍迪自問沒有人家zfang老師的說的詳細,就不要狗尾續貂了!(何況老師還細心的連阿基師的偷吃步都附上了,我們拿甚麼來壯聲勢?)

不過伍迪卻是在想,這個原理,堪稱是「窮人的破壁技術」。在生活中也屢見不顯,凡是一個食物冷凍解凍在冷凍,就會變得特別容易「壞」。

只是這個「壞」字,是從人要吃做出發點。我們能不能找點甚麼是來,讓這個缺點變成優點?

比方說...用來堆肥你看怎樣?

一般家戶在做堆肥,常常為了加速分解,而想要把堆肥材料弄得更細碎一點。但是不管你怎麼切剁揉捏,理論上來說,總不如讓每個細胞內所含的水分,因為溫度緩步降低而結冰,利用水結冰會膨脹的特性,撐破細胞膜(如果是植物性材料,還要加個細胞壁)來的細碎。

而在解凍之後,雖然材料的外型還保持完整,但是必然留下了無數個肉眼看不見的孔隙,供微生物長驅直入。

以給人食用為前提時,這是它「壞」的原因;但是從做堆肥的角度,這意味著「微生物活動旺盛」,那就不僅不壞,反過來成件好事了。

更深一層說,堆肥原本就是我們人類對自然循環過程的模仿。

而我們現在流行的作法,仿效的對象,應該是氣候比較溫和,甚至炎熱的地帶。因此要保持溫度,要增加微生物活動量...然而即使是這樣,以台灣來說,夏天還要三個月左右,才能將堆肥材料還原成半熟肥,到了冬天時間甚至要增長一倍。

那麼為什麼像中國東北,日本的北海道,或者像加拿大...這些緯度比較高的地帶,即便是夏季,溫度也不見得比台灣冬天高到哪裡,未必有三到六個月的溫暖期,讓落葉(特別是考量到這些地方的樹種,往往會在秋季大量落葉)變成沃土?然而這些地方地力之肥沃,又是無可置疑的。

反覆思考,只用人們可能比較晚到這裡來墾殖,好像不能完全解釋。那麼如果假設大自然巧妙的在這些地方,運用天候條件,施展這種低科技的「破壁技術」,讓微生物能在相對較短的溫暖期,更方便的將落葉枯枝分解成腐植質,是不是其中一個緣由咧?

只用想的,這個可能性是很大的。那麼,能不能跟我們一般家戶堆肥的方式相結合咧?

空想是沒有用的,所以伍迪就試著開始把堆肥材料先冰凍的實驗。

在詳述我的實驗之前,必須要先說明的是,伍迪這輩子都是個懶人。所以很多想當然爾的東西,就不太想碰了。

在這個實驗中,「想當然爾」的部分,自然是一般的菜葉果蔬等常見的家戶堆肥材料。這些材料要不是富含水分,就是在烹煮的過程間接觸過大量水分,很多時候還要先瀝水,才可以做堆肥使用。

有這樣的前提,它們受到結冰與解凍等物理性影響的程度,應該是不言自明的。不過預設前提,對於做實驗的人來說,實在是劃地自限,不求甚解。這點還是要承認的!

我比較有興趣的,是一般認為難分解的材料,經過冷凍這個前處理後,腐化速度是不是有改變(經驗法則上,當然是會)。同時,伍迪也沒打算作論文申請研究經費,因此簡陋的緊,一切以家戶可得為前提。唯一控制的變數,就是只把同一份原材料分成處理與不處理兩部分。

實驗材料1號:帶骨雞腿肉

說明:一般家裡,因為分解後的氣味比較不好,比較不建議用肉類當作堆肥材料。但是為了實驗。還是豁出去了!

結果:很明顯,經過解凍的雞腿,肉質部分分解的很快,最快的三天就已經有一絲絲剝離的狀況。而未冰過的,有脫水現象,但外型大致完整。可惜的是,伍迪最關心的雞骨頭(因為可以補充一般堆肥最缺的磷跟鈣質),經過兩週,兩者的差異不大,大致還保持頂天立地的狀況。不過因為骨頭的分解,本來就是最不容易的,這個實驗仍在持續...

後記:真的很臭,真的,最好不要在家輕易嘗試!

實驗材料2號:香蕉皮

說明:香蕉皮因為外面有一層韌質部。在堆肥時,常會發現,先腐化的都是內部有連到果肉的部分,至於外層光滑的部分,常常都不是自然腐化的,而必須借住翻堆時,把它搗成稀爛糊。

結果:依據初步嘗試,當冰凍到零下5.2度,表面結了層白霜再解凍之後,一樣靜置一週。沒有冰凍的,表面變成黏膩,但是基本的組織完好;而冰凍過的輕輕碰觸就會瓦解。

實驗材料3號:咖啡渣

說明:咖啡渣對做堆肥來說,算是好物。如果是家裡用美式壺煮的咖啡,因為已經吸飽水分,可以不用密封,直接冰凍,順便還可以吸收冷凍庫裡可能的異味。但是如果是店家要來的,或者是家中使用的是高壓萃取壺,這類義式咖啡的煮法,粉質比較細,水分又被抽的比較乾。所以增加了些水分,將濕度維持在60%左右,進行實驗。

結果:大致如同我的意料,研磨的再細,總是大過一個細胞。解凍後用手指揉壓,觸感還是更細碎了一點。因為咖啡渣本來就算是融入很快的材料,所以有冰過跟沒冰過的差異,不容易做很細微的分辨。但是我注意到冰過的那份,底部膏泥狀的比例變多了,不能確定是咖啡渣的孔隙變多了,所以吸水量大;或者是因為材質變得鬆散,容易崩解。所以變成小屑屑,落到底部跟水混合的結果。

實驗材料4號:木質的樹枝

說明:任何腦筋清楚的人,要做堆肥時,一定會避開大塊的木頭,頂多用一點刨木屑。原因很簡單,木質部分的纖維太頑強了,靠微生物分解,實在曠日廢時。但是話說回來,這麼強固的東西,必然凝聚了許多木本植物,從空氣或土壤中所攝取到養分的精華。如果能有個簡便的方式,加速分解過程,對堆肥的終端產品的品質必然有實質的提升。這點,可以由在森林中觀察傾倒的樹木,邊上往往會有最豐富的生物相得到驗證。
這次選用的材料是路邊常見的行道樹——榕樹,盡量以不攀折為準,各選擇了直徑1公分,長約10公分,的兩段落的樹枝。為了增加組織內的含水量,起初是想用浸泡的方式,但是發覺要讓它浸透,實在是不容易。因此改用沉水方式,讓它被凍在冰塊中。伍迪設想的出發點是,結冰是從冰面上凍結,在不能向上發展的情況下,結冰時膨脹的體積,應該會壓迫到木頭的組織。

結果:解凍之後,跟不予處理的那組相較。質地上並沒有特別的不同,放置做推肥時,也沒有明顯崩解速度的差異。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,做過冰凍處理的樹枝,表面出現黴菌的速度比較快。不知道是不是表面上有眼睛看不到的變化?而且如同前面提到骨頭時說的,木質材料也是要耗用相當時間,才會被分解的東西。若是能把半年的時間,縮短為三個月,就已經算是很大的進步了。而開始這個實驗的時間實在是太短,還有待繼續觀察。如果有更進一步的結果,伍迪會第一時間貼上來分享。

實驗材料5號:整顆柳橙

說明:拿柳橙來做實驗,算是意料之外的插曲。
原因只是發現家裡有幾個柳橙擺著沒人動。忽然想到柳橙皮也是一個在做堆肥時,很不容易分解的素材,所以就臨時把它列入實驗材料裡面。
因為不想製造刀切的切口,所以這次是整顆把它丟到冷凍庫裡去。冰了一夜後,覺得好像還沒有冰透,所以又多冰了一天,直到硬梆梆的像是顆球似地。這是在本次實驗中,冰凍時間最久的材料。

結果:有趣的是,在解凍的過程中,用肉眼就能看到表皮上滲出一點一點的小水泡。顯然表皮的組織已經遭到破壞,在內外壓力不均衡的狀況下,裡面的「果汁」自然被擠壓出來。
而在堆肥時,冷凍過的柳橙,散發出柳橙特有酸味的時間,比沒有處理過的快了約三天。同時大約一天左右,表皮就呈現撥離的現象。雖然還沒有到全部腐熟的時間,但是從堆肥的常理來判斷,應該是件正面的事。

以上只是從個突發奇想出發,所做的些不成熟的實驗。

但是實驗的結果,除了像是骨頭或木材,這些本來在堆肥界的最牛釘子戶。其他草本材料,雖然一般會被歸類在比較不容易處理的料,幾乎都在多做這樣處理之後,呈現出時間大幅縮短的潛力。

進一步反推實際的操作過程,因為這裡談的不是大規模的企業化生產。所以對亞熱帶的台灣而言,家戶中冰箱四季都處於使用狀態,多冰上這麼一點東西,應該不會造成太大的能源耗損。(請趁著拿取其他冰品時,同時放進與取出,以免虛耗電力)

而如果用個可以密封的塑膠袋或大點的保鮮盒,把預備要做堆肥的廚餘裝好,也不必擔心異味四溢,跟佔用冷凍庫空間的問題。即便是臨時需要往冷凍庫多擺些東西,只需要把它先移到冷藏室,等冷凍庫有空時再移回來。最壞最壞的情況,也不過就是把沒有冷凍完全的堆肥材料,就用原本堆肥的方式處理就可以了!

至於要不要解凍,我認為只有幾個狀況需要考量:

  1. 你要投入的材料,跟原本的堆肥,比例過於懸殊。比方說40公升的堆肥筒,原本只有10公升堆肥,大概就不適合一下放進20公斤廚餘結成的冰塊。
  2. 如果你的堆肥裡有添加幫助發酵的特定菌種,為了避免溫差太大,讓菌叢生態發生變化,因此最好不要冒這個險。
  3. 要是你做的是蚯蚓堆肥,因為有可能把你辛苦培養的蚯蚓凍死,這麼做反而影響蚯蚓族群的擴張,得不償失。(但是解凍後加上適度擠壓與敲擊,是能讓餵食的材料,變的棉爛,適合蚯蚓進食)

其他的情況,讓它進入堆肥筒裡解凍,直接讓溶解出的液體跟堆肥混合,其實對微生物的生長應該是很有幫助的。唯一要注意的是,因為解凍的過程中,會有冷凝水出現,所以水分的控制,必須要斟酌一下。

另外這個一時興起發現的「窮人的破壁技術」,究竟還有哪些玩法咧?

目前我想到的是在《新世紀的農耕法》一書中鮑伯·肯那德(BobCannard)先生提到的:「在大城市裡,如果只有盆栽的蔬果,不能作堆肥時,不妨將廚餘泡在水中,把它煮沸作成果菜茶,或是把它榨成果菜汁,想法子將它充分利用。

如果把堆肥材料先冰凍過,再煮沸成書中所謂的果菜茶。產出的果菜茶,效果會不會比沒冰凍過更好一點?

而冰凍後再煮過一次,對於堆肥材料的組織,一定會破壞的更厲害。是不是意味著那些我只用冰凍看不出效果的那幾種材料,化為堆肥的速度可以進一步加快?(如果不是考慮到能源耗損的問題,伍迪還想試試壓力鍋。如果看過電視購物的朋友就知道,壓力鍋可是能將大骨,熬煮到用筷子就戳的透)

這些是伍迪提供一些自己做家戶堆肥的玩法,跟後續想要玩的事!

或者你可以試試我玩過的事,看看效果如何?或者你還有別的更有創意的玩法,也歡迎你告訴我,讓我也分享一下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