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10日

讓地球富饒的簡單方法

按照慣例,這篇文章還是從看似無關的閒話開頭!

話說伍迪這一生,大概有100萬次公開表示:我是莊子的粉絲!

一般喜歡莊子,沒用超然脫俗,瀟灑曠遠…等漂亮字眼形容他老人家,好像就俗氣了!

可伍迪是俗人,所以從不諱言,整部莊子,伍迪多半有看沒有懂。獨獨一句「道在屎尿間」,深有會心,覺得太用力幫他按個讚,實在是說不過去。

不過伍迪都招了,開頭的是閒話。很明顯,這篇文章,要談的不是「莊子」。以伍迪的程度,也不能指望談「道」這麼深奧的問題。那麼,就賸下「屎尿」可以說了!

人類出現在地球以來。大半時間。屎尿,都不成為問題。反正吃進去的,是天地孕育,所以拉出來的,當然也直接還諸天地。

等到農業興起,人開始聚居。大約這時候,有設置廁所的必要。一開始是想必是露天式,搭個棚子挖個坑(嗯!擺個木桶,就算是豪華配備了)。這時候農地多半離得不遠,想要肥水不落外人田,自己來挑就是了!

然後,聚集的人越來越多,成為都市,與農地的距離拉遠。相反地,廁所卻從露天進到室內。這時候要把糞尿肥分回歸田裡,就需要專業人士服務了。至今,印度還有這種挑糞人的職業,都是由種姓制度下歸屬於賤民的階級,一代一代的世襲。

其他地方,沒有賤民提供服務。但是只要是一個都市,至少要有化糞池、水肥車這類初階「零件」---更高檔點,則是「升級」為汙水下水道---否則根本無法運作。

那麼,問題就來了!

以前回到田野自然分解的糞尿,現在都送進汙水處理廠。如果把2008年年底,世界的都市人口,超越超越鄉間一併考量。可以想見,有多大量本來應該滋養自然的肥分,被中途攔截了?

然而另一方面,因為人口增加。即便留在鄉間的人口,低於人口總數的一半。可是比起來,也比歷史上大多數時間全球總人口多。往好處想,如果這些人繼續維持古早人拉野屎的習慣,返還回自然的肥分總量,應該可以維持。

然而,這樣大量的人口,大量的排洩量,在鄉野間堆積。超越自然原本處理消化的能力,往往在還沒還原成養分之前,就因為病媒聚集,或者沖刷到河川中。結果就是在落後國家,這類糞口傳染的疾病,始終不能根絕,長期成為重要的死亡原因。

更確切的說,這個世界上有40%的人沒有廁所可用,每15秒鐘就有一個兒童因為飲用被糞尿污染的水而死亡。

有鑑於此,許多仁人志士就推廣在這些地方,設置廁所。當然囉,因為基礎建設不足,不能指望有條汙水下水道或汙水處理廠支援後續的工作。因此這些廁所,使用了各式綠色概念,嘗試用乾式的方式收集,以利後續堆肥使用。

廁所之重要,科學家有個比方:只要幾百萬美金,生產如痢疾之類的藥物,就能治好現在非洲所有的患者;但同樣地經費,若用來設置廁所,可能能讓以後的人,都不會再生這個病。

照理說,廣設公共廁所,應該是完美的解決方案了!可是,事實並不然…

想想每個人身邊,總有些朋友,對上廁所總有些堅持。有些非自家廁所不上,在外面就是上不出來;有些人會像在進行儀式般,一定要準備雜誌,滑個手機,纔可以順利解放。

由此來看,在哪上,怎麼上廁所。不單是有沒有硬體設備配合的問題。更是牽涉到文化差異與習慣養成的私密行為。

你當然可以如印度比拉斯浦的行政長官一樣發下豪語:「光蓋廁所還不夠,我們還得改變人民的想法,讓他們乖乖的去用廁所。」

或者簡單一點,先別忙著蓋廁所,給這些人瑞典皇家理工的建築系教授Anders Wilhelmson,發明的Peepoo袋!

Peepoo是一次性使用小袋子,隨使用者習慣不同,可以坐著、蹲著或站著使用。這意味著如果不喜歡出門跟人擠公廁的人,或者非要出門在野地方便才爽快的人,都可以人手一袋。

基本的防滲漏與阻絕臭氣的能力,當然是一開始選擇材質時,就已經考慮到的。他們更在裡面加入了5克的尿素,遇到糞尿後會產生化學反應,2~3周的時間,可以基本上消滅排洩物中多數的致病菌。隨後,可生物分解的袋子,會完全降解為二氧化碳,水和生物質,合著糞轉化為肥料,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和改善其保水能力。

因為可以個人化的使用,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條件下,對Peepoo袋都有很高的用戶接受度。在基貝拉貧民窟,調查顯示,93%的人在第一次嘗試Peepoo袋後願意繼續使用。孟加拉的Taijul Islam說,「(Peepoo)是美麗的,乾淨,無臭味」。而海地的Lima Del Brise說,「現在我已經開始使用(Peepoo), 只有死亡能阻止我」。

目前,Peepoople已經推廣到肯亞、南非、巴基斯坦、孟加拉、巴基斯坦、菲律賓和海地。廣泛應用於貧民窟、避難所、自然災害和學校醫院。讓他們可以用最喜歡的方式,解決最惱人的問題,同時還是可以像老祖宗一樣,把吃進嘴裡的天地精華,繼續還諸天地。

只是不知道,他們會不會看著自己的Poopoo跟Peepee,領悟出什麼「道」理來?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