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照某種不嚴謹,卻很寫實的標準。
人所謂的文明,其程度,恰恰跟與自然疏離的程度成正比。
高樓取代了山巒,空調替換了四季...
如果不是全球暖化像當頭棒喝一樣,讓「人定勝天」四個字成為毫無依據的笑話。這場人可以抽離自然而獨活的大夢,還會繼續做下去!
然而,人想遺忘自然,自然卻對人們念念不忘。
方寸間,法地天道自然。
只花了幾張故紙,就想養十方淨土。
心寬悠遊泥塗,閒來將劫灰盡埋藏。
始悟天生萬物有其理,良莠豈由我分說?
神遊九萬里上下,縱橫五千年古今。
尚在個不動如山處,耕八識田,養點善根。
人間難尋立錐所,權且無地自為農。
按照某種不嚴謹,卻很寫實的標準。
人所謂的文明,其程度,恰恰跟與自然疏離的程度成正比。
高樓取代了山巒,空調替換了四季...
如果不是全球暖化像當頭棒喝一樣,讓「人定勝天」四個字成為毫無依據的笑話。這場人可以抽離自然而獨活的大夢,還會繼續做下去!
然而,人想遺忘自然,自然卻對人們念念不忘。
嚴格說來,免耕農法算不是一種創新,而該說是一種農業技巧上的返古潮流。
這樣說一定有人質疑:「不是都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?可見耕的歷史久遠,你怎麼說『免耕』是復古咧?」
應該這樣說,人類應該很早就知道,上面這層土種過東西,地力消耗掉了,刮掉上面一層,下面的會比較肥沃。
但是,受限於工具與動力,就算主觀上想,但是「家私」不好,客觀上也挖不了多深!
伍迪的前言:
生物炭,這個詞從一開始就爭議不斷。雖然有蓋婭之父詹姆斯·拉夫洛克的支持。但是同時他也支持核能發電,以至於老先生的支持,對生物炭沒有加到多少分。反而成為反對者質疑這些支持的科學家,是環保推動者,還是科學瘋子的一個話柄。
IBI(International Biochar Initiative,國際生物炭倡議組織)的評價比較趨於一致。認為他們是願意以自身資產投入挽救人類未來的先鋒的,只有小小的聲音;絕大多數人會挑明了說,這就是些投入生物炭產業的業者組成的聯誼會。之所以用力鼓吹,無非就是為了這個產業早日成熟,並且搭上極可能實施的碳交易的便車,可以及早獲利!
對「有機」有點興趣的人,應該沒有人不知道種出奇蹟蘋果的木村爺爺吧!
木村先生最近一本譯成正體中文的新書中,說了一句話:
"所有新事物並不一定都是正確的,相反地,古老時代的經驗往往才是真諦,是經過實踐所證實的。"
這段看似反「新」擁「舊」的話,其實深究起來,並不反智。
它對新、舊的描述裡,用了「不一定」與「往往」這樣空間 ,沒有全盤倒向某一方。(當然啦,伍迪看的是中譯本,不能確定日文原文是否亦復如是)。但是糾結在新舊之間,就很容易忘記話中真正的重點:經過實踐所證實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