嚴格說來,免耕農法算不是一種創新,而該說是一種農業技巧上的返古潮流。
這樣說一定有人質疑:「不是都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?可見耕的歷史久遠,你怎麼說『免耕』是復古咧?」
應該這樣說,人類應該很早就知道,上面這層土種過東西,地力消耗掉了,刮掉上面一層,下面的會比較肥沃。
但是,受限於工具與動力,就算主觀上想,但是「家私」不好,客觀上也挖不了多深!
左圖就是雲南少數民族所使用的「耒」,也就是耕字左邊那玩意!為什麼沒有出土文物的圖片,用少數民族的來舉例咧?
顯然,這就是根長歪的木頭,太容易腐朽,能被挖出來的機率太低!
有此一說,說耕這個字,就是古代人拿著根耒,在「井]田裡晃來晃去。
只有這樣的工具,實在不能指望挖土能挖多深。
後來雖然有犁,配合獸力的使用。但是木犁不算太堅固的材料,接觸土壤的地方容易磨損,萬一卡到土裡的石頭,再被拉犁的牛馬一使勁,當場報廢!
後來,雖然有在木犁前面包鐵,甚至直接製造鐵犁(大約在漢代就出現了)等變通方案,但是到了約兩千年後,1837年,才由美國人約翰‧迪爾製造出如右圖的鋼犁。配合工業革命,讓機器力取代了獸力...
到這時候,人類才有深耕的本錢!
但是兩百年不到的深耕,土壤的耗損,比起過去幾前年的農耕歲月都嚴重。破壞力之強,可以跟大家非常詬病的化肥、農藥,並列前三名!
深耕最大的問題,就是把原本藏在土壤底層的養分,直接暴露出來風吹日曬。加上現代農業習慣單一作物,並把其他職務都當雜草清理乾淨。在缺乏遮蔽之下,沒下雨的時候,被風吹走;有下雨的時候,隨雨水流走。
要命的是,大部分有機物都靠近表層。這就表示被風吹走或被水沖走的部分,往往比留下來的更有「價值」。被侵蝕掉的土壤的肥沃程度,一般是留下的土壤的1.3-5倍。
然後我們怎麼辦?
方法一,挖得更深。讓更多表土流失...方法二,用化肥補充,然後土壤變硬結塊,還是更多表土流失。
今天地球表土流失的情況有多嚴重?在亞、非和南美洲,由於森林被毀或耕種的原因,每公頃土地每年要損失了30-40噸表士。歐洲和美國,可能因為技術好一點,或肥料充足些,每公頃「只」失去了17噸表土。把「只」加上括號,是因為這也比每年自然生成的表土高出16倍。
表土流失,當然意味著土壤的營養損失,必須要用更多化石原料生產肥料來補充。有調查顯示,美國可能有10%的能源損耗,都花在補充土壤養分相關的部分;其次是土壤失去涵養水分的能力。統計上看,如果每公頃土地少了17噸的表土,保水的能力會相差7500公噸。美國自己估計,為了表土流失,美國每年損失40億噸土壤和1300億噸水。所損失的營養要素、水和產量加起來總價值為 270億美元。放大到全球,這個數字超過4000億。
更間接的影響是,這些養分,如果飄到或沖刷到海中,會讓藻類增生。初期,海洋生物因為食物增多,數量可能成長。但是當海藻太多,活著的會遮蔽掉其他生物需要的光線;死掉的會腐敗,引發水質劣化。最終農業惹出的禍,可能拖累到漁業...乃至整個生態圈!
因此,免耕,或至少是少耕...幾乎是現在所有標榜新型、自然或有機農法的核心。同時,覆蓋與不除草,以免接土壤直接暴露。
當然,農業迷人之處,就是沒有一個方法可以適用於所有地方。現在農業的問題,就是希望找到一體適用的方法,推銷到全世界。所以,同樣是免耕的概念,在不同地方,都進行了本地化的修正。(這其實也是化肥、農藥橫掃全球之前,農業的本來面目)
伍迪聽過最有趣的一種免耕法,是青海、甘肅一帶採行的「沙田」。
這並不是現在趕流行才研發的方式,反而可能因為當地取得很多現代的農業資材不方便,所以這個古老智慧,才保留了到今天。
所謂沙田,基本上是把覆蓋的材料,從一般的農業廢棄物再利用,換成以沙、石覆蓋。也就是先整平預定的耕地,然後另外運約10公分的沙石過來蓋著。這當然是因當地,海拔高、冬冷夏熱、冬春乾旱、夏秋多暴雨、要充分利用生長不易的植物,不能棄於土壤做覆蓋...等等特定條件,發展出來的農業智慧。
實測證明,旱季一般農田0~30厘米土層水分只有6.37%,而砂田卻有12.30%。同時,沙田底部保溫效果良好,穩定的溫度,提供植物根系良好保護。相對的,砂石表面容易吸熱也容易放熱,創造日夜溫差大的環境,讓果實品質更好。蘭州瓜果,遠近馳名,跟使用這樣特殊的農法很有關係。
而實際上,經過這樣一個動作,也確實達到了免耕的效果,減少了許多勞動力的消耗。只不過跟一般選擇的覆蓋物不同,砂石放久了,不會變成有機質,回歸土壤。反而因為沙與泥混合,會失去效果,所以每隔一定年限之後要剷除老砂,重新整地鋪砂。
想清楚免耕跟覆蓋,在現代所謂慣行農業發達之前,本來就可能在各地以各種面目存在。也就不難理解,當它重新被提起,會有這麼高的接受度。
當然,要喚起人們對這些古老智慧的記憶,還是要有些旗手型的人物...很巧的是,上個世紀中葉左右,有三個人,分別在日本,美國與澳洲,重新開始發現了這樣做的優點,並開始推廣...
不過,那是另外一個故事...且待下回分解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