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7月22日

伍迪奇想--用紅茶菌解救沙漠

請有點耐心,看完整段VIDEO...不過感謝上帝,TED基金會的演說,一貫有個好的傳統:那就是不管天大的事,最多只給主講人18分鐘講完。(本片更短,只有6:41)
因為伍迪本身也對這件是外行,所以如果你不是個專家的話,那你可以聽聽伍迪的發瘋妄想。
當然,如果有幸,你是這方面的專業人士的話,譏笑我的時候,請讓我知道...要是可以附上原因,那我會更感謝你的!
OK,感謝你聽我這麼多廢話,接下來,影片上場了!

蘇珊•李: 生長自己的衣服
 
影片的主題,雖然是紅茶菌的凝結成的膜,乾燥之後做成衣料,剪裁後變成衣服。
特別引起伍迪興趣的是,它會大量吸水,並且會溶解掉。
對主講人Suzanne Lee而言,她的目標是要作衣料,這當然構成缺點。
但是同樣的性質,也許動動腦筋,放在其它的地方,便能成為優點!

其實,伍迪以前就曾經突發奇想,想把乾燥的椰果或蒟蒻,當成土壤改良劑。但是因為這兩樣基本上都是市場上的終端產品。也就是說,從經濟效益看,把這些東西塞進人嘴,比埋到土裡划算的多。
那麼你會問,乾燥的椰果或蒟蒻能改良土壤甚麼?
伍迪的猜想,先聲明只是猜想:我想它能增加土壤吸附水分的力量;並且最終,這些高纖素材,將回歸成為土壤中的腐植質。
紅茶菌目前看來,完全可能達到前述的幾個重點。
吸水力與最終分解,看來是不成問題。
而工廠化大量生產的技術,雖然台灣沒人這麼幹,但是國外已經有將紅茶菌汁商品化的例子。因此技術上也一定被掌握了。
而它跟椰果、蒟蒻最大的差異是,它的終端產品是那些汁液,這層膜只是附加產品。資料上看有人吃它,口感脆脆的,但始終不是主流。
換個角度考慮,紅茶菌在民間流傳的方式,往往是想養的人用跟有在養紅茶菌的人,分點原液,順便掰一小塊膜回去培養。因為每個家庭中培植的條件不同,往往這麼分著分著,不同的家庭,產生的菌體與汁液,就會有所不同。
但是要做大規模的生產,為了確保終端產品的品質一致,合理的推論,應該用一定比例的茶湯與糖的混合液中,接種固定類型與數量的菌種。應該不需依賴這層菌膜,當成下次培養的基礎。或者是只需要利用到一部分,而非全部。
那麼,應該有一定比例的菌膜是需要被淘汰的。

接著的問題是,如果把這些菌膜脫水,切成顆粒狀,會不會損傷土壤?
我們已知,它會大量吸水,並會生物分解。這些是屬於對有益的部分。那麼它本身的成分咧?
這比較傷腦筋,目前只有些間接的證據。能找到的成分分析,因為人們培育的目的,集中在飲用茶汁,所以主要的研究,也都專注在這個部分。
可以確知的是,所謂紅茶菌,並非是種單一菌種,而是多種菌類一塊作用產生的,主要是以醋酸菌、乳酸菌與酵母菌為主。因此將菌膜脫水後,不能上面會依附這些菌類的孢子,甚至是因為缺水休眠的活菌。
但是一來,這類細菌本來就在土壤、大氣中;二來,看培育紅茶菌飲用的人,必須嚴守多少茶湯加多少糖,過程中還必須阻隔空氣中的雜菌便可知。在不具備同等環境的土壤中,應該不必擔心這些菌類成為優勢的菌種。
製成後的紅茶菌汁,PH值偏酸性,某些「專業」的推薦,希望維持在2.6~4.5之間。低於前者,會酸到超過人的接受度,高於後者,則有雜菌增生的風險。
但是菌膜顯然沒有這樣的問題,如同主講人Suzanne Lee所言,那件穿在她身上的衣服,正因為高超的吸濕能力,正在吸收她的汗液,並進行生物降解。如果菌膜本身的酸度很高,對穿著者其他的衣物或本身的皮膚,應該都會有影響。(當然,我們注意到她取得這塊菌膜後,做了個肥皂水洗的程序。也許意義不只是滅菌,還包括中和酸性)

在伍迪有限的知識中,把這樣的生物纖維質,加入土壤中,應該是可以具備前面所提的「提高保水度」,並「最終分解為腐植質」的效果!甚至,生成的汁液,雖然保健效果還有爭議,但是就算不敢飲用。稀釋後,應該也能提高土壤養分。
因此,伍迪滿想做這個實驗...甚至於還想,不知將這塊生物膜加到堆肥中會如何?或者,拿來養蚯蚓?
但是先決條件是,要先有這塊菌母...我試了幾次,茶水與糖的比例正確,但是因為沒有接種菌母,結果都只長出雜菌,不得不宣布失敗。
有人家裡有在做這個紅茶菌的嗎?願意進行一下這個實驗嗎?或者願意分給我一點菌母,讓我進行?
我不知道在這個講究效率功利的社會中,還有多少人願意幻想,不過伍迪一向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...想一想,也許有一天,我們可以用紅茶菌粒,解救戈壁、撒哈拉...如你所知,沙漠的問題一在不保水,二是腐植質缺乏。而這些乾燥後的微粒,可能一卡車就能搞定一兩公頃...
一想到這麼遠大的夢想,伍迪就很...很務實地想到我沒有紅茶菌母,有誰可以分一點給我?

1 則留言:

C.W.C. 提到...

woody你好,我有養紅茶菌。我在台北市,願無償提供,請問你需要嗎?

mail:turtlelittlester@gmail.com